孙文斌:从老兵到种粮大户

从青年时代的军人到中年时代的队长,孙文斌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北大荒。随着时代变迁,孙文斌自己承包农场的18000亩土地,然而大面积旱情让他亏得身无分文,是约翰迪尔拖拉机让他打了“翻身仗”,从此他的种粮事业蒸蒸日上,并5次荣获“全国种粮大户”。所以,他所有农机设备都是清一色的约翰迪尔,包括9670收割机、4730喷药机、8520拖拉机、8420拖拉机、7820拖拉机在内的7台设备,总价值超过1300万元。

过去10年,黑龙江农垦宝泉岭管理局的农户孙文斌5次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的荣誉称号,最多的时候,他曾经承包过18000亩地。2012年10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组专程赴佳木斯宝泉岭对他进行了采访。在那次采访中,他谈到了承包农田如何让他致富、他的价值1300万元的大马力农业机械为他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效益……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农户都认识了他,有时,他出差到省内其它城市,在酒店登记住宿的时候也会被人认出。

老兵经历时代变迁

1975年,时年18岁的孙文斌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部基建排担任排长,当时,他带领着48名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的土地上盖起了一座又一座的房屋。2年后,他被调到机务排,负责拖拉机等机械设备的管理,这一干就又是3年。在那3年里,他用心钻研,对机械设备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

随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成立,下设宝泉岭、红兴隆等11个国营农场管理局。于是复员回家的孙文斌又到了宝泉岭农场工作,并于1986年担任生产队队长。

回忆起那10余年的时光,孙文斌心生感慨: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北大荒。

靠天吃饭的命运

从1986年开始,孙文斌担任生产队队长,职责是管理生产队上万亩土地的生产任务,最初的工资每月只有45.2元。到了2000年,粮食价格下降,农场经济步入萧条时期,于是农场管理局进行改制,将队长全部就地“免职”,并要求他们承包土地,再分包给老百姓耕种。可当时种地都是赔钱的,几乎没有百姓愿意承包土地。在这种情况下,有许多队长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便辞职回家了。但军人出身的孙文斌性格刚毅、倔强,他不相信通过辛勤耕耘收获来的粮食能让自己赔钱。于是,他毅然决定自己承包生产队的18000亩土地――他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奇迹。

然而,“靠天吃饭”始终是所有农民摆脱不了的宿命。2000年,也就是孙文斌承包土地的第一年,黑龙江省发生大面积旱情,18000亩小麦和大麦产量急剧下降。当时的孙文斌并没有自己的农机,他原本计划到了收获的季节雇佣私人的农机进行收割,但是私人的机主看到孙文斌背负如此之大的经济压力,都断定他无法承担使用农机的费用,所以没有一个私人机主愿意将自己的农机出租给他。为了减少损失,孙文斌万般无奈之下将自己辛勤耕作的数千亩小麦与大麦进行焚烧。看着在烈火中燃烧的果实,孙文斌悲从中来。

粮食减产不说,还要向农场管理局支付一大笔租金。此时的孙文斌已经亏损100多万元,四处举债,勉强将当年的租金交上。这时,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土地承包者纷纷“破产”,被迫辞职回家,而孙文斌倔强的性格再次“左右”了他――他决定给自己争取一次“翻身”的机会,而要想“翻身”,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农业机械。

吹响“反攻”号角

2001年,也就是孙文斌承包土地的第二年,负债累累的他又从信用社争取到了一部分贷款。凑足30余万元后,他直奔农场管理局,将垂涎已久的1台农场管理局于1995年购买的约翰迪尔7800拖拉机及一系列配套农具购买下来。与此同时,他吸取前一年的教训,将自己的种植结构作出调整,增加作物品种,大豆、小麦、玉米兼顾,分散了由于天灾可能带来的欠收风险。

当时,宝泉岭农场里的大马力拖拉机保有量较少,孙文斌将这台约翰迪尔7800拖拉机开回来后,就有不少农户前来“参观”。大家都知道,大马力拖拉机在进行翻地作业时质量好、速度快,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大家纷纷预约,请孙文斌在秋天时帮自己翻地。

那年,孙文斌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除了将自己种植的12000亩土地打理完毕后,他又将这台约翰迪尔7800拖拉机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秋天,他挨家挨户到各个农户家帮他们翻地,几个月下来,累计为别人翻了12000亩土地,利润达到20余万元――孙文斌终于看到了希望。

2002年,他再接再厉,继续依靠这台约翰迪尔7800为别人作业,又实现利润20万元,不到2年,他就回本了。于是,他把握时机,又购买了1台相同的设备,这时候,他的经营思路也发生了变化:他要从种植大户转变为农机大户。

耳边时常回荡“迪尔名言”

孙文斌说,约翰迪尔公司有一句名言:我绝不会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不能体现最佳品质的产品上。他的耳边时常回荡起这句话,他认为约翰迪尔的产品配得上这句名言。

2002年以后,孙文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处境。依靠大马力农业机械,他成了当地炙手可热的农机大户。之后,他又先后购买了各种大马力农机,机械数量一度达到了13台。他也凭着这些机械设备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先后斥资1000余万元建立起自己的“粮食生产基地”:办公楼、铺面、车库、粮食烘干塔等等,应有尽有。后来,宝泉岭地区的种植结构发生改变,主要以玉米为主,他权衡再三,决定进行战略性的精简设备,将多余与不适用的其他品牌机械设备变卖,只保留约翰迪尔一个品牌的设备。他认为,约翰迪尔的农业机械具备三个优势:质量好、故障率低、皮实耐用。通过长期地使用,他还是认为约翰迪尔的设备最为可靠,同时,约翰迪尔的文化与理念也深深地打动着他。目前,孙文斌拥有包括约翰迪尔9670收割机、4730喷药机、8520拖拉机、8420拖拉机、7820拖拉机在内的7台设备,总价值超过1300万元。

不仅在设备选择上如此,孙文斌还将约翰迪尔的名言根植到自己的经营理念当中去。他谈到,在为老百姓作业时,他干得都是“良心活”。

比如,孙文斌使用的都是价格昂贵的大马力约翰迪尔设备,在为农户翻地时,使用大马力机械设备与使用小马力机械设备的价格是一样的。尽管如此,孙文斌还是要求自己的机手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作业,他甚至还设置了自己的“质量监察”人员来监督:在翻地时,通常需要翻24厘米深,凭借约翰迪尔大马力设备作业时,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任务。但是孙文斌要求质量监察工作人员必须进行细致地监察,如果发现机手偷工减料抑或是为了试图帮助“老板”“省油”而“浑水摸鱼”,他都会严惩不贷――他使用约翰迪尔的大马力农业机械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为了更好地为农户工作!

肩上承担责任

2005年以后,粮食市场发生改变,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种地的风险大大降低,如此一来,老百姓们又热衷于承包土地。但是在农场经济萧条的时期,由于老百姓不愿承包农田,像孙文斌这样为数不多的具有长远目光的队长已经将大量土地承包,所以老百姓们此时无法得到更多的土地,宝泉岭地区当时的人均种植土地面积在40亩/人左右,而像孙文斌这样的种植大户动辄就有几千上万亩的种植面积。这样一来,种植大户与老百姓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军人出身的孙文斌偶尔也能听到老百姓的苦衷,他觉得虽然自己依靠农业致富了,但土地毕竟是国家的,大家都应该受益,一纸合约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却无法让自己心安理得,尤其是作为队长,更应该发扬高尚风格――只有大家共同致富,国家才能富强!

所以,自那时起,孙文斌每年无偿拿出1500亩~2000亩土地给老百姓种植,一直坚持到现在,即使是在2011年他办理了内退手续后,这个习惯还在延续着。这意味着:孙文斌将国家对土地的补贴和土地的利润无偿让给了百姓。据统计,几年来他将自己承包的土地分给百姓,每年要损失数十万元。

从老兵到生产队队长再到种植大户,孙文斌没有忘本,没有将养育了自己的家乡父老遗忘。

谈未来 谈发展

2007年,孙文斌接到邀请,远赴位于美国的约翰迪尔工厂进行参观。那次访问,给孙文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为约翰迪尔严谨的制造工艺及深刻的企业文化所折服。由于他购买的约翰迪尔大马力农业机械几乎都是配备的约翰迪尔自己的发动机,所以他对约翰迪尔的发动机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在参观过程中,一个测试让他记忆犹新:1台约翰迪尔的发动机被人为地放在一个蓄满积水的水池中浸泡达到数小时之久,在重新打捞上来后居然仍旧能够正常工作,这让他惊奇不已,不禁为厂家过硬的产品质量所倾倒。


在那次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中,他还谈到了自己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及见解。他认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人力到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从机械化到精准化作业才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所谓的精准化,是指农业机械在作业时能够实现肉眼所无法达到的精准度。目前,孙文斌所有的约翰迪尔农业机械均配备卫星导航系统,拿播种作业举例,从前驾驶员都是靠肉眼来判断播种距离及方位,难免发生较大的方位误差。而现在,配备卫星导航系统的农业机械在播种作业时,1公里的长度,在方位上的误差仅仅低于2厘米,这可以将提高产量5%~10%。农业生产的流程是环环相扣的,从播种到喷药到收获,如果都可以标准化及精准化来作业,就能够为农民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从青年时代的军人到中年时代的队长,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从中年时代的队长到现在的农业大户,是因为“牵手”约翰迪尔设备;在未来,孙文斌还将坚守他的信念,为我国的农业事业而发挥自己的“绵薄之力”。

购买农机和零件


请联系当地约翰迪尔授权经销商,或

  • 致电约翰迪尔中国市场部客户关怀热线:400 6576 555
  • 致信:400@JohnDeere.com